在门诊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些因为骨痛、身高变矮前来就诊的患者,让人很容易想到骨质疏松症。
的确,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骨痛。骨痛一般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在经受轻微外伤或用力时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并立即出现局部锐痛,一般在4-6周内症状逐渐缓解。腰椎骨折多伴有身体外观改变,患者出现身高缩短,脊椎后突,胸廓畸形等。另一种表现为腰背部广泛性钝痛。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类型是原发性骨质疏松,即多见于以骨吸收增加,骨量快速丢失为特点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多见于年龄在70岁以上,以骨形成减弱,骨丢失相当缓慢为特点的老年性骨质疏松。需引起大众注意的是另一大类骨质疏松,即由多种其他病因造成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这一类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但同时都有其原发病的特点,如内源性、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过多、性功能减退、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紊乱、肾功能衰竭、骨髓瘤、淋巴瘤、制动和长期应用肝素等均可造成骨质疏松。治疗上只有同时处理原发疾病和骨质疏松,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骨也是一种内分泌器官,所以骨质疏松也是代谢性骨病的一种。骨的健康需要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动态平衡来维持。因此,诊治骨质疏松症不但要充分重视骨密度测定,同时也不应忽视骨代谢的生化指标和一些相关激素水平的测定。同时对于一些临床较为罕见的以骨质疏松为合并表现的代谢性骨病,如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低血磷性软骨病、成骨不全症、软骨生成不全症、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综合征等,可以利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手段,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诊断,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只有做到充分预防、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才能揭穿骨质疏松表象背后的“推手”,充分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