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注意事项 |
|
发布时间:2015/8/18 10:40:05
浏览次数:6731 次 |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一)、分清性质 对于超过正常愈合时间的骨折患者,应该首先请骨科专家帮助分析骨折不能正常愈合的原因,并判断是骨折延迟愈合还是骨折不愈合。 (二)、区别对待 如果是骨折延迟愈合,应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如果是骨折不愈合或者某些因素致使骨折根本无法愈合(如骨折断端有螺丝等内固定物),就应该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三)、维持稳定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由于内固定物的存在,伤肢可能还有一定的功能,如上肢可以持物、活动,下肢可以行走等,这样就容易给患者造成一种错觉:骨折尽管没有愈合,但还可以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上肢骨折患者。这样做有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骨折愈合停止;二是内固定松动、退出,甚至断裂。因此,不管是骨折延迟愈合还是骨折不愈合,骨折端不仅要牢固固定,而且伤肢不要抗阻力活动(上肢不能持重物、过度活动、下肢不能负重等。 (四)、科学运动 在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治疗过程中,除了骨折断端固定外,其它部位都要进行功能锻炼,锻炼应遵循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有节有度、不增新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1)、肌肉舒缩:肌肉舒缩运动贯穿于骨折治疗的全过程,骨折的各个期都可以进行该项活动,但骨折不愈合患者做这种活动更有利于恢复骨折和日后运动功能。它能起到改善血运、防止粘连、消除肿胀、减轻萎缩、促进骨愈合的作用。具体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不产生骨折上、下关节运动。如前臂骨折可以做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下肢骨折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舒缩运动等。 (2)、断端撞击:轻柔的断端撞击对断端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可以激发生骨细胞的活跃,进而促进骨折愈合。方法是沿肢体纵轴给予一定力量、一定频率的撞击力。在上肢,可以采取伸直上肢,手掌推墙的方法;在下肢,可以采取足跟蹬墙(或床头)、扶拐下地,患肢轻轻踩地、他人捶击足跟的方法。 (3)、关节屈伸:临近骨折的上、下关节,动作应轻柔,以不增加骨折端的剪力为原则;远离骨折的关节应经常进行自主活动 (4)、全身运动:对于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来讲,除了骨折外,一般没有其他病变。但因为长期不活动,体质会下降,老年患者也可能因此百病丛生。因此,应该注意全身锻炼,如深呼吸、扩胸锻炼等
(五)、调养性情 骨折对于患者的打击不仅在身体上,而且还在心理上,因此可以说,骨折患者身心都受到了伤害。有许多骨折尤其是严重骨折患者,伤后性情都发生了改变。对于骨折后长期难以愈合的患者来讲,这种问题可能更严重。患者的情绪问题分别表现为:无端发火、喜怒无常、拒绝服药、饮食异常、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悲观失望、急于求成。所以患者本人、家属和医生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摆脱或转移不良情绪,正视骨折不愈合的现实,让患者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六)、合理膳食: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饮食既要注意营养,又要注意消化吸收,同时不能因为过度营养而产生肥胖等不良后果。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膳食原则为: (1)、多食用含钙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蛋类、奶类、豆类、鱼类、贝类、虾类等; (2)、多食高蛋白食物:如鸡鸭、牛羊肉、鸡蛋等; (3)、多食用蔬菜水果:如芹菜、韭菜、南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 (4)、少食用高糖、高脂肪食物:如奶油、肥肉、动物油、蛋黄等; (5)、少饮酒,不喝浓茶、浓咖啡;
(七)、坚持治疗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3-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要坚持按医生的治疗意见进行治疗,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频繁更换医生,也不要频繁拍片复查。有的患者和家属求愈心切,频繁拍片,这样不仅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患者的治疗信心造成不利影响。北亚骨科认为,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三个月左右复查一次照片比较科学。
(八)、生活调理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因为不能正常参加工作,可能需要长期在家静养,这样生活就容易不规律。有人晚睡晚起,有人昼睡夜起,有人沉溺于电视,有人迷恋于电脑,有人在饮食方面偏食挑食,有人暴饮暴食,这样的生活方式对骨折愈合不利。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在性生活方面,有人认为骨折患者应该禁欲,否则“骨头就会变黑”,骨折永远不能愈合;也有人认为无所谓,性生活没有节制。应该说,不影响内、外固定的性生活对骨折的愈合不会有太大影响,“骨头变黑”之说缺乏科学依据;但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不仅对骨折愈合,恐怕对身体的其他方面也会有不良影响。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患者的性生活应该在骨折断端牢固固定的前提下比平时适当减少。 |
 |
本栏目是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是大众媒体上收集的常识,不代表本医院观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或有其它问题,请拨打
咨询热线:18962039839,或通过在线咨询。 |
 |
 |
|
|
|
|
|
|